来源: 发布时间:2024-01-29 16:00
兰新高铁是我国目前海拔最高、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其中,祁连山隧道群海拔最高点3608米,被誉为“世界第一高铁隧道群”。
祁连山区夜间平均气温常年低于零下10摄氏度,深冬季节,最低气温达零下30多摄氏度。严寒天气给高铁基础设施安全稳定带来重大挑战。
“由于线路地势、方位和走向不同,地基冷热不均,铁路路基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高低起伏,很多用肉眼看不出来,只有一两毫米的高度差,却会造成列车轻微的晃动,影响旅客乘车舒适度,严重时还可能影响行车安全。”兰州高铁基础设施段钢轨专修队张掖西钢轨专修工区线路工赵鹏焘说。
在兰州高铁基础设施段钢轨专修队张掖西钢轨专修工区,常年来,有8名平均年龄不到29岁的青年职工肩负兰新线军马场至浩门区段高铁线路的维修和养护任务。寒冬腊月,他们扎根祁连山区,抗风雪、战严寒,用脚步丈量钢轨,用青春和汗水守护着高铁列车安全运行。
临近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袭击了河西走廊,深夜的高铁线路上,年轻的高铁轨道“精调师”宋点阔一手拿资料,一手拿石笔,沿着钢轨逐一标注方案,“ 3、 2、 1”,手起笔落,不一会儿便写出50米远。
高铁轨道精调工作既复杂又繁琐,要对轨距、水平、高低等指标进行极其精细的调整,各项指标的偏差需控制在1毫米以内,任何一处细微调整都会影响到其他轨道结构的变化。有时为了调整一处轨距、一根螺栓,宋点阔需要反复校正三四遍,才能做到钢轨高低、左右误差不超过0.1毫米。
“精调师”以毫米为单位,与几百斤的钢轨较真。寒夜里,宋点阔和工友手持电子道尺,仔细测量轨道几何尺寸,经常趴在冰冷的线路上,努力将各类数据误差控制在毫厘之间,下足了“绣花功夫”。
轨道精调是个精细活,更是个体力活。春运启动后,铁路运输繁忙,作业时间紧、任务重,作业期间携带的工具材料多则上千件,作业人员要用平板车把上千斤的工具材料拉到作业地点,经常是精调作业开始前,大伙儿已是汗流浃背。
为了在天窗作业点内完成当晚的精调任务,“精调师”们顾不上短暂的休息,迅速将“检测仪”架在钢轨上,顺着轨道延伸的方向,一边推行、一边紧盯仪器上方的电脑显示屏,其他作业人员根据“诊断”结果,一步一弯腰,用石笔在轨枕上标注需调整的数据,上下行,来回测量、标注、精调,几公里长的线路,需要他们用双脚一步一步走下来。
钢轨精调验收环节至关重要,当钢轨tqi(轨道不平顺质量指数)降到2.0以下,验收人员便推着轨道检查仪进行作业回检,对线路数据反复仔细分析。这样反复测量需要进行三四次,1公里的路程来回能走上3万多步,直至达到验收标准。“tqi数值越小,线路就越平顺,旅客的舒适度就越高,只有检修达到工艺标准,才能实现一块硬币立在窗户上不倒的效果。”钢轨专修工区青年职工赵建蒙说。
近期,祁连山区连降大雪,这给天窗作业增加了不少工作量。作业便道被大雪覆盖,客货车无法通行,青年职工便拿起铁锹分区间开始铲雪。凛冽的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不一会儿双手就已麻木,棉帽里流出的汗水瞬间在发梢结成冰条,可大家还是顾不上身体的寒冷,硬是用人力开出了一条小道。
“降雪天气,给现场作业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清扫轨面积雪、每隔几分钟都要徒手清理测量小车扣件里的积雪,我们就是要同大雪和严寒掰手腕,只有拿出十二分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专业水准,才能守护万千旅客的平安回家路。”宋点阔告诉记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 通讯员 张越兰 来源:中国青年报
威斯尼斯人wns145585 copyright © 宁波市善园公益基金会 澳门人威尼斯3966的版权所有 杭州智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